启明医疗陆晋源:2023年,IR的工作计划从四个维度考量

2022-12-27 17:43

前言



12月22日,在由路演中及其旗下子品牌卓越IR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卓越IR颁奖盛典”线上活动上,启明医疗首席信息传播官陆晋源从宏观、中观、微观及执行四个维度思考,为大家带来“展望2023,IR年度计划的主要考量”主题演讲。

人物介绍

陆晋源

启明医疗首席信息传播官

曾任多家港股医药生物类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负责人,董事会秘书等职,在投资者关系与市值管理策略领域具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完整操作过多个一、二级市场融资项目。陆晋源先生也是“投言关语”公众号创办人,致力于传播和普及投关领域的专业认知。


2023年即将到来之际,也到了规划新年工作的重要时刻。本文整理了陆晋源先生的线上发言,希望对您制定2023年工作规划有所启发。

我的很多同仁,都问到IR每年的工作计划有没有一些比较标准的模板可以参考,事实上,大家也知道,投关是灵活度很高的工作,我想与其给大家模板,更重要的是给大家揭示一下应该主要考量哪些因素,希望对大家的工作计划有所帮助。
过去3年,抗疫是时代的主要任务,那么3年以后的现在,无论从全球还是中国来看,都进入阶段性的后疫情时代,显而易见,站在当前的节点,2023年将会是整体上复苏的一年。
但是,我想这种复苏更多的是在一些特定的经济领域,并不意味着今年是市值管理非常容易去完成的一年。事实上,跟很多人的认知相反的是,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少数人,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怎么样去做提前的规划。
过去的3年,并非对于所有公司或者所有行业都是一个灾难,有一些行业其实抓住了这样一个成长的机会,比如跟药物、新冠、抗疫相关的领域,还有像大国制造相关的半导体、新能源等等,无论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还是公司本身的发展上,过去3年相较以前并非是特别差的一个时段。
但是,我想从2023年来看,对于部分的公司很可能是蛰伏的一年,因为无论是从修复的预期,还是从反转的预期上面,资本市场经常呈现出一种走极端的状态,那么作为投资者关系工作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去熨平过热的一个预期,来达成公司想要达到的市值管理或者资本运作目标。

四个维度,思考2023年的IR工作规划

整个年度计划我会从四个维度进行分享,其实也比较简单,就是宏观、中观到微观,再到执行,这四个层面是相互穿插的。
宏观指的是我们对于全球和国内的经济环境以及相应的政策要有相应的关注,这个关注最终会指向我们对资本市场的一个判断。
其次,中观指的是产业层面上的认识,产业有自己的周期,并不见得跟整个宏观经济的周期完全相吻合,比方我刚刚提到的一些在风口的行业,这几年从产业角度来说,它可能是一个高峰期。
第三个视角就是微观。微观指的是我们从个体公司去考虑,个体公司并不是说只要关注自己的公司,更重要的是要对同业的竞争对手有比较详实的认知和基本的判断,这样可以使得对公司的微观认识达到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水平。
最终这个维度是从IR团队的角度去出发,尽管IR团队在公司里面人数都比较少,但是我们仍然要记住,IR的执行其实是非常关键的,细节也特别多,我一般,把它分为对内的沟通和对外的传播以及与第三方的配合。
首先,宏观情况上,显然IR并不是全球宏观经济的专家,但是我们有非常好的渠道,从券商、买方基金、同行,或者大学院校的专家那边获取相应信息,我们的渠道是比较丰富的。
从2022年美股的走势就可以看到非常大的波动,跟议息会议的时间点以及结果都是息息相关的。宏观角度并不要求IR成为首席经济学家,但是我们必须要灵活应用自己的渠道,判断全球政治经济在一个大时段的走势,比方说对一个季度或者半年度的走势有一定的判断和掌握,这样对于我们去策划下一个季度或者下个半年要做的工作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此外,宏观上第二个直接对股市有影响的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是注水还是抽水,跟整个财政的政策动向以及出台的时点有很大的关系。中国每一年的经济会议的时间都是可预期的,所以在这一点上面,也提醒各位,需要把这些因素计入到宏观的判断当中去。
基于以上这两点,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对于当前资本市场以及未来一个阶段,比方以月来计,或者以季度来记的资本市场的情绪有一个很好的判断。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去评估公司或者行业板块的估值水平,从而去制定下一阶段具体的规划。
其次,从中观的层面上,产业所处的周期跟宏观经济的调控还是有相当多的地方是不吻合的,产业不仅是从消费端去调控,它还有前端,从生产制造、上下游的供应去调控。每个行业所处的周期变化是非常大的,有一些是大家意料之外的好,有一些也是大家意料之中的差。

这样一些周期并不会因为宏观政策突然的转向,就立马走上相反的方向,它有自己的一个规律,这个周期中,产业的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限制产业发展的一些不利的因素,大家需要有一定的判断。这样,从终端层面上,我们就可以对行业在2023年大体的走向有一个预先的判断,有助于我们去制定投关的计划。

第三是公司层面,产业的竞争态势不同于产业周期,周期是一个客观的,或者说是更高维度存在的,但是公司就像大浪当中的小船,有的船可能已经比较大了,抗风险能力比较强,但它也有可能难以掉头,在创新、转型上,它的速度可能会慢,所以并不是规模越大就越好,当然更不是规模越小就越好。
我们不仅要去考虑资本市场可能会青睐怎么样的类型,还要从产业发展的逻辑以及产业竞争的状态当中,动态的去了解公司的地位哪家升了,哪家降了,哪家是有潜力的,哪家在走下坡。

这个竞争状态实际上是基于个体公司去做判断的,但是又拥有一个相对中观的产业视野,最终使得我们所阐述的公司战略具有逻辑,有一定的这个参考性,也有一定的可比较性,否则的话就会显得公司的故事非常单薄。

这样最终促成的是我们对公司基本面的一个把握,也正是因为我们对这整个竞争态势有把握,也就可以做好第四点执行层面上的事,也就是对内和对外的沟通。

在内部沟通这一块,我们过往的跨部门沟通,如果缺乏前三个层面的积累,这个沟通很可能就变成信息传递,简单的信息传递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信息传递的内容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要对外阐述的公司战略的丰富度。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把精力放在跨部门协同这一块,这个协同不仅仅是信息分享,还有公司战略的制定,还有对行业竞争对手甚至对宏观经济环境的一些认知。因为毕竟这是一个大框架,影响到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
在跟内部有很好的沟通和决策的基础之上,我们才有可能去做比较完备的外部传播方案。这个方案从形式上来讲,从文字往图片再往视频,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方面去转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接触到非常多的第三方,能够用数字化或者其他的一些手段协助公司在形式上面做得更好。在外部合作上面,更多考虑的是基于过往的这些工作方式,有没有一些内容可以做优化。
简单来讲,内部合作更多的是把内容传播的实质奠定下来,而外部的合作更多考虑的是如何采取更有亲和力、更加系统化、更有反馈效果的传播方式以及通过哪些渠道进行传播,是否需要第三方的协同和配合。
我想基于以上整体的四个层面才有可能让我们对于2023年全年的计划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预判很重要,IR的工作也需要灵活性

大家可能听过一句话,叫做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从花力气上面,我们的七分得放在执行层面上,但是三分的判断是更加重要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执行的前提是要有判断。
如果我们缺乏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全面判断的话,我们的执行很可能是背道而驰的。
有一些行业和公司可能在2023年碰到的情况是如何把2022年过热的预期降低。因为不降低,如果预期没有达到的话,很可能引发的是公司或者行业板块的戴维斯双杀,所以不应该去机械的制定“2023年要比2022年好”,或许从基本面上公司的成长确实是2023年要更好,但是从市值的管理目标考虑,我们比较的对象并不只是公司过去的情况,也得跟同行对比,也得跟整个资本市场的偏好做相应的竞争。
所以宏观中观微观前三个维度反而是更重要的,我们需要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判断。
最后我也提一下个人的感受,尽管IR是非常需要计划性的,但是我们也清楚,IR工作的整个过程是需要非常大的灵活度,因为市场极度的多变,即便是那么多的经济学家也不太可能非常完美的去预测未来一年两年资本市场或者产业的精准走势,那么IR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我们要高度关注IR本身从事的预期管理工作,它有一个反身性的效果,也就是我们以及同行传递出去的声音很可能会引导产业预期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又给我们后一阶段的预期管理埋下了一个伏笔,或者奠定了一个基础。
如果我们按照季度进行预判的话,同时也要把自己的预期管理的战略以及执行放在这个方案当中去做进一步的考虑,比方说第一个季度把预期降低了,那么得考虑第二个季度有没有可能导致预期过低,使得这个公司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或者说公司自身有一些个体的资本运作的需求,但是因为行业的周期还没有到一年当中的高潮,那么是不是要在运作的速度上面放慢一些来等待产业周期的到来。
IR的灵活度更多的是体现在要重视过程,而不是年初制定的规划如何在全年完成。

希望大家能够从动态的角度考虑,从资本市场、宏观环境,再从产业和微观公司的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且把IR本身的执行放到整体的全年战略当中去做动态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针对2023年这样非常多变但总体复苏的环境,可以有一个可执行的,能够平衡多方利益的,让公司的市值管理上一个新台阶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