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楼市,颇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市场遇冷、融资折戟、地产股跌跌不休,购房者维权的小视频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朋友圈中。连A股历史上第一只“破面“退市股 中弘股份 都是做房地产出身。
中小开发商遭遇至暗时刻,普罗大众似乎都在等待中国楼市真正拐点的到来。
但冰面之下,暗流涌动。事实上,当有些开发商“叫苦连天”的时候,有些巨头,却正在抄底。
作为行业风向标的TOP5,从“碧万恒融保”对待土地储备的态度和动作中,或许可以窥探“房地产是否进入凛冬”这一问题的答案。
万科
|只求“活下去”却在拼命拿地|
作为业内第一家对外公开喊话“大转折时代,万科只求活下去”的房企,万科郁亮的讲话曾经让业界震动。但“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即便将局势描述的万分艰难,说要“收敛和聚焦”,但从拿地路径上看,万科并未真的收敛。
据万科刚刚发布的三季报显示,2018年1-9月,万科累计实现销售面积2902.1 万平,销售金额4315.5亿元,同比均增长8.9%,销售均价保持稳定。
2018年1-9月,万科累计新增177个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582.5万平,权益规划建筑面积约1939.9万平,新增土储建面超出销售面积23%;按投资金额计算,83.6%位于一二线城市。
而2017年同期,万科累计新增 143个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288.4万平方米,按万科权益计算的建筑面积约 2,099.5 万平方米,按投资金额计算,其中91.6%位于一二线城市。
截至2018年9月底,万科在建项目总建面约8858.9万平,权益建面约5350.3万平;规划中项目总建面约6300.6万平,权益建筑面积约3893.5万平方米。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2018年1-9月,全国300个城市住宅类用地成交楼面均价同比下降6%;住宅类用地平均溢价率为18%,较去年同期下降21个百分点。
在住宅类用地成交楼面均价同比下降情形下,万科仍然保持着与2017年旗鼓相当的拿地规模,拿地步伐未见收缩,且呈现出单个项目平均面积下降、三四线拿地比重有所增加的趋势。
与此同时,地产壹线(house_163)还留意到,在市场行情有所下行环境下,万科也在积极寻找并购“捡漏”的机会。
此前的10月9日,北京万科就宣布,与 华夏幸福 就合作项目的目标公司股权转让及合作事宜分别签署《股权转让及合作协议》,合作开发位于涿州、大厂、廊坊和霸州的项目,交易价款约为32.34亿元。
11月9日,万科又宣布,以3.55亿元成交价收购 嘉凯城 名下5家公司股权,交易共涉及4个城市6个项目约71万平米房地产资产包。
|拿地步伐放缓跨界农业、 机器人 产业|
相较于万科在拿地上的毫不放松,在登顶房地产销售排行榜NO1之后,已经手握巨量土地储备的碧桂园,在2018年拿地节奏上已经有所放松。
碧桂园在中报中并未对拿地金额和面积有所披露。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对《2018年1-6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则显示,2018年上半年,碧桂园共斥资884亿元新增土地储备3298万。
而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17年上半年,碧桂园则总共斥资1686.4亿元拿地292宗,新增土地建筑面积5084万平。
倘若数据准确,则碧桂园自2018年上半年开始,在拿地步伐上已经有所放松。
而在今年8月份举行的碧桂园2018年中期业绩会上,碧桂园总裁莫斌就曾公开表示,目前,碧桂园的土地储备货值包括潜在的,已经超过了4万亿。
“下半年,碧桂园将放缓一定的发展速度。首先在投资上会有策略调整,拿地将更加精准,每一块土地更加慎重,怎么样做一个成一个,按照这种目标去实施,要求同事更多的聚焦现有项目的运营。”
8月22日, 摩根士丹利 发布的研报则称,预计碧桂园2018年合约销售金额将达80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同时,碧桂园管理层表示未来会加强内外监管,可能对二三线城市的拿地更为谨慎。
摩根士丹利认为,碧桂园在分析员会议中花费大半时间处理建筑质量的问题,在未来会加强内外监管。管理层并没有提及合约销售或买地目标,但在2018年下半年销售与买地速度可能会变慢。
而根据地产壹线(house_163)根据公开市场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碧桂园仅以底价13.4亿获取了佛山北滘一宗占地超23万平的综合用地,且为碧桂园建设机器人谷项目的项目用地。
在拿地更加谨慎之余,碧桂园也将投资目光更多地转向了其他产业,下半年以来,碧桂园就已先后成立了现代农业集团及机器人集团。
恒大
|开启土储负增长跨界新能源汽车|
与碧桂园类似,关于拿地策略上的转变亦正在恒大内部翘悄悄发生。
地产壹线(house_163)了解到,于2017年初,恒大正式启动“新恒大”战略:在发展战略上,从“规模型”向“规模+效益型”发展战略转变;在发展模式上,从以往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低成本“三高一低”发展模式向低负债、低杠杆、低成本、高周转的“三低一高”发展模式转变。
为实现降负债率目标,恒大于内部实施了三大措施:一是计划未来三年实施土地储备负增长,即土地储备每年下降5%-10%,相当于每年减少1000到2000万平米土地储备;
二是恒大地产计划进行第三次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入战投资金300-500亿;三是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盈利能力,增加净资产。
在许家印大刀阔斧坚定实施战略转型背景下,恒大在土地战略上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在2018年同样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延续。
标普此前在一份研报中就指出,2018年上半年,恒大的购地款支出仅约为700亿元,而2017年全年的总购地支出为3,130亿元,显示2018年上半年,恒大进一步收缩了拿地规模。
不过,此前的6月和9月份,恒大分别斥资20亿美元收购法拉第未来45%股权和以144.9亿元入股广汇集团成为其第二大股东,积极布局汽车领域。在土地支出减少的同时,恒大的跨界投资步伐一直在加速。
据此,标普认为,尽管恒大在2018年上半年在土地收购上步伐大幅放缓,但在其他领域仍然保持积极的收购状态,认为恒大会继续对其他非房地产业务进行进一步的投资及收购。
截止2018年6月30日,恒大总土地储备为3.05亿平方米,未付款1078亿元,土地储备的平均楼面地价为1683元/平方米,项目分布在中国的228个城市。
融创
|并购王“本性难移”|
作为房地产销售排行榜的绝对黑马,融创一直以来在土地市场上的激进并购,几乎每一次都是行业瞩目的大阵仗。而虽然融创自2016年四季度即宣布实施谨慎的拿地策略,但作为本性难移的“并购王”,两年以来的积极扩张依然让融创的土储“水涨船高”。
融创中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融创继续延续2016年第四季度开始的谨慎保守态度,并进一步提高土地获取标准,控制土地获取节奏和规模,整合、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以更少的投入获取了部分优质项目。
截止上半年,融创新增土地储备约2,920万平方米,基本与2017年同期的3023万平方米持平。权益土地储备约1,545万平方米,平均土地成本3,620元╱平米。以此计算,融创为新增土地储备支付代价为559亿元。
截止2018年6月30日,包含上述新获取项目及旧改等协议状态的土地,融创土地储备共计约2.31亿平方米,总货值约人民币3.29万亿元。而在2017年6月30日,融创的土地储备还仅为9,951 万平米。
标普在今年9月份的一份研报就指出,在头六个月,融创司购买土地的支出约占销售收入的30%,远低于2017年的80%。预计未来12个月,融创将保持30%-40%的土地购买与现金销售比率,这反映了融创对市场疲软、现有丰富的土地储备和更加可控的增长预期。
不过,地产壹线(house_163)留意到,在市场下行周期中,自下半年以来,融创在继续寻找并购机会的同时,融创亦有重启公开市场拿地的迹象。据地产壹线(house_163)不完全统计,今年下半年,融创已先后斥资近90亿元,于宁波、南宁、青岛、郑州、徐州等公开市场成功揽地。
保利
|逆市拿地的央企底气|
作为房地产行业销售排行榜TOP5中唯一一家国有企业,保利发展在土地市场上的动向同样具有风向标作用。
地产壹线(house_163)翻阅保利发展三季报数据就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签约金额3036.51亿元,同比增长45.87%,其中一二线城市的签约金额占比77%;实现签约面积2024.7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87%。
前三季度,公司累计新拓展项目108个,新增容积率面积2456万平方米,总获取成本1636亿元,其中一二线城市拓展金额占比75%。
而2017年同期,保利累计实现签约金额2081.59亿元,同比增长32.16%,其中一二线城市的签约金额占比84.6%;实现签约面积1501.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24%。
在拓展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新拓展项目133个,新增容积率面积2962万平方米,总获取成本1559亿元,其中一二线城市拓展金额占比78.9%。
对比可以发现,在“重返前三”目标下,保利无论是在销售规模上还是在土地拓展上,均未放松步调。不过,相较于2017年前三季度,2018年前三季度的保利在拿地上略微有所收缩。
结语
任何时代,市场上永远同时存在看多者和看空者。
无论是继续保持积极拿地步伐的万科和保利,还是早就有所收缩的碧桂园和恒大,房企之间的不同选择,更多是基于自身情况和未来市场预判所作出的抉择。
与其听着巨头喊喊“活下去”的口号而心惊肉跳,不如抓紧修炼内功,选择自己合适的路径,度过冬天。
踏实低头做事,不忘抬头看天。(房天下)